北京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将回归福利机构

2013年04月13日00:00  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收紧农村家庭寄养政策 北京市收紧农村家庭寄养政策

  [观察动机]记者昨天从市民政局开放日现场了解到,曾经作为北京特色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正在逐渐被取代。在大兴、延庆寄养的孤残儿童,从2009年的600多人,已经缩减到300人左右。政府下一步还将继续收紧农村寄养数量,福利院一有床位就让农村孤残儿童“回归”……

  本报讯 记者昨日了解到,北京市民政局今年将加强孤残儿童保障,修订《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规范孤残儿童的民间收养机构及收养行为。在农村家庭寄养的孩子,将逐步回归福利机构,同时开辟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较好的城市家庭寄养新方式。

  农村家庭寄养

  曾被称为“北京模式”

  “农村家庭寄养存在一定弊端,比如一个家庭收养好几个,生活条件有限,可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昨日的市民政局开放日现场,社会福利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北京实施的孤残儿童农村寄养模式正在急速收紧。随着儿童福利机构的孩子一批批成年离开,一有床位就让农村孤残儿童“回归”。

  在北京农村寄养的孤残儿童,从2009年的600多人,目前已经缩减到300人左右。北京市民政局有意让这些孩子从寄养家庭回归到政府兴办的福利机构,尽可能集中供养。

  据了解,北京早年推出的农村家庭寄养,主要是北京儿童福利院的承载能力不足,受城市居民住房、生活水平及财政能力等限制。

  民政部门决定在远郊区的大兴、延庆设立农村家庭寄养中心,由寄养中心从家庭成员、文化水平等多方面对农村家庭进行筛选,将孤残儿童寄养在符合条件的农村家庭,政府每月补贴一部分生活费,生活费由最初的10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0多元。

  这种农村家庭寄养孤儿方式曾取得极大成功。2000年,民政部将该寄养模式称为“北京模式”,在全国推广。

  孤残儿童寄养

  将向城市开放

  考虑到孤残儿童在农村地区家庭中寄养成长,生活条件、受教育的条件有限,民政局正在寻找新寄养管理方式。

  社会福利处有关人士介绍,家庭寄养作为孤残儿童回归社会、融入家庭的一种主要方式,今后会从农村家庭为主改为以城市家庭为主,农村和城市兼顾的寄养模式。

  下一步,北京将设定寄养家庭门槛,充分考虑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的经济条件、养育条件。修订后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将与时俱进,包括什么样的家庭可以申报,家庭成员的组成、住房条件等,都将成为准入门槛的一部分。

  家庭寄养可不履行

  父子、母子义务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对“寄养”的解释,寄养是在没有办理法律上的收养登记,经过指定、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而家庭收养孤儿,法律上可以定义为母子、父子关系,需要履行母子、父子的义务。寄养则是民政部门委托在家庭中照料,没有法律上承认的母子、父子关系。

  对话

  农村家庭寄养符合当时的历史定位

  对话人: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负责人

  记者:原来农村寄养家庭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寄养家庭要从农村转向城市?

  负责人:过去对寄养家庭的要求比较粗放、要求不高,主要是对孩子单纯的养育,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是合理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要求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寄养家庭也要与时俱进。

  记者:为何不是全部孩子都在城市家庭寄养?

  负责人:如果让孤残孩子全部在城市家庭寄养,在北京的部分区县还不切合实际,所以将来会是以城市家庭为主,同时会兼顾一部分农村家庭。

  记者:什么时候会有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有没有时间表?

  负责人:等修订完《家庭寄养管理办法》,政策正式出台,给出寄养家庭条件了,同时政府给出补贴政策,才会逐步过渡。现在对农村的寄养家庭,政府是按照儿童福利机构内的孤残儿童养育标准,每月1600元补贴。

  记者:目前北京排队等待孤残儿童寄养的家庭多吗?

  负责人:这个数字由各区县的儿童福利院掌握,并不向北京市民政局福利处申报,严格来说我们不掌握这个数字。文/本报记者赵媛媛

  探访

  “孩子虽然养在农村,但我们没有亏待他们”

  大兴区礼贤镇,是北京孤残儿童农村寄养模式两个主要聚集区之一,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这里进行探访,试图了解农村寄养模式在一个普通家庭中的真实状态。

  孩子看管的任务落在妻子身上

  昨天晚7点左右,大兴礼贤镇内官庄村村民郝洪国一家正准备吃晚饭,灶台上炖着的一大柴锅鱼正在冒着热气,郝洪国的女儿正在做饭,妻子王淑兰刚拉着两个小孩子在外玩耍回来,一个是小女孩,今年三岁,一个是小男孩,今年两岁。这两个小孩都是在郝洪国家里寄养的孤儿。

  “这个男孩刚生下就抱过来了,一直都是跟他妈妈一个被窝睡觉。”郝洪国所说的孩子妈妈也就是自己的妻子。郝洪国今年56岁了,妻子王淑兰也已经54岁,两个人从2003年开始接收寄养的孩子,迄今为止已经有13个孩子在这里成长过。“每次看着孩子被领走,就像是针扎了一样疼,”对于选择寄养,郝洪国说,主要是儿女都长大了,有工作了,家里地里的活儿也不多了,自己喜欢孩子,同时养孩子也可以解解闷。

  由于地里农活儿不多,王淑兰一天到晚就是给孩子做饭、陪孩子玩耍,看管孩子的任务都落在了她的身上,一天下来倒也过得忙碌而充实。

  孩子们的生活局限在村里

  对于寄养在家中的孤儿,大兴区礼贤镇寄养中心会给予每位孤儿1600元的生活费以及150元的家庭劳务费。对此,王淑兰说,这里包括孩子的一日三餐费用、穿的衣服、玩具、取暖费、看病费用以及教育费用,“孩子们的生活,我们没有亏待过,我儿子一天要喝三瓶爽歪歪,女儿现在一天要喝三次奶,我们一顿都没有少过。”除此之外,王淑兰还拿出了儿子和女儿每天要玩的各种玩具,有小孩子骑的自行车、拼图玩具、布娃娃等。对于孩子每天的活动范围,王淑兰说他们主要都是和村里的小朋友玩,还没有离开过村子。对于农村之外的世界,孩子们还没有机会接触到。

  与王淑兰情况相同,村民刘广芬家中也寄养了两名孤儿,小儿子今年三岁,大女儿已经二十岁了,刘广芬每日负责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女儿于瑶瑶说,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里绣十字绣,或是和弟弟聊天,或是出门和村里的小朋友聊天,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了。

  孤儿大多带有残疾 教育面临问题

  在大兴区礼贤镇农村里寄养的孩子大多都有先天性疾病,郝洪国的这一双儿女也不例外,儿子是先天性唇腭裂,两岁多了只会叫妈妈,女儿是先天性脑瘫,智力发育有些问题。除了每天保证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给予孩子们家的关爱外,女儿和儿子的上学问题,郝洪国两口子还没有太多的考虑,一方面孩子是先天性残疾,上学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如果要上幼儿园,可能还得送到镇里的寄养中心去上学,“上学的事情听寄养中心的安排吧。”

  刘广芬的女儿和儿子都是先天性的双腿瘫痪,行动不能自理,出门需要坐轮椅,对于即将面临上幼儿园的小儿子,刘广芬也很无奈,“他不能走,大小便失禁,如何去上幼儿园。”而对于已经二十岁的女儿,刘广芬说,女儿出门都需要轮椅,如果上下学需要有人专门护送,同时,一些生活的琐事诸如上厕所等还需要有人帮忙,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文/本报记者安苏

(原标题:本市收紧农村家庭寄养政策)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中国12名渔民被菲扣留起诉 最高或判12年
  • 体育欧冠半决赛抽签-巴萨碰拜仁 皇马对多特
  • 娱乐《我是歌手》羽泉爆冷夺冠 邓超抢戏
  • 财经北京制订出租车调价方案 收益主要给司机
  • 科技杨元庆:联想欲与三星苹果三足鼎立
  • 博客马未都:古人缠足增强了性爱质量(图)
  • 读书韩国上将朝战亲历:最寒冷的冬天
  • 教育小三检举学术造假 小情侣痛失美名校录取
  • 育儿保姆喂果冻噎死幼童 家政公司判赔78万